【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讲坛第86期】

2017年10月9日晚,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袁方成教授做客我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讲坛,做了题为“土地城镇化向何处去?——透析土地改革的论争焦点”的专题报告。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李志峰博士主持了报告会。

袁教授介绍了以周其仁和华生为代表的学者们关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改革的论争焦点。他指出,系统梳理土地制度改革系列争论,能够为我们深入分析土地城镇化,研究土地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很好的视角。袁教授指出,“土地超前、人口滞后”是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国情”,因而,推进“土地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实现两者均衡发展是当前亟待突破的实践命题。学界对我国土地城镇化过程的土地改革争论焦点主要有三点:第一,土地资源配置究竟是政府规划还是市场主导;第二,农地用途转置后所得的增值收益是社会共享还是涨价归己;第三,小产权房是分类规制还是依法处置。

袁教授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使用应该是规划干预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结果,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积极性”。而农地用途转置后所得的增值收益应该共享,且应形成合理多元、规范的保障机制,既充分尊重农业转移人口这一市民化的真正主体的利益,同时保证原有土地所有和使用主体的合法权益。至于小产权房,是需求诱导与体制约束的必然结果。应如何处置?袁教授指出,小产权房受众决定了其处置不应简单的“一刀切”,应依照现行法律,对其进行差别化、合理规范,才是应然之举。袁教授强调,实现土地城镇化优化转型,要构建“地衬人转”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产权与治权、公益与私利之间的关系。而实现这一切,必须建立健全“人地财”挂钩机制,继续深化农地“三权分置”、统筹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

李志峰博士在总结报告会时表示,袁教授围绕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改革,对土地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和人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分析,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同学们在专业学习中,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问题,同时也要多关注、多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改革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袁教授在做讲座

关闭

Baidu
sogou